经济史
当欧洲人开始抵达新西兰时,他们遇到了原住的毛利人。毛利部落靠农业、渔业和狩猎维持生计。贸易是通过易货制度进行的,没有土地货币或财产权的概念。
欧洲首批定居者中有许多参与了封口、捕鲸和林业等活动,他们与毛利人进行粮食和其他服务交易。
1840 年,英国王室和若干 Iwi(毛利部落)毛利人签署了《怀唐伊条约》。正是在这个时候,第一批欧洲定居者抵达新西兰。
对土地所有权含义的误解意味着毛利人意识到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出售了他们的土地。紧张局势导致了冲突,王国政府对土地进行了一系列没收。
在整个 19 世纪 60 年代,欧洲定居者人口增加,由于欧洲疾病、酒精和武器的进口,毛利人下降。直到二十世纪,毛利人口才开始恢复。
同样在 19 世纪 60 年代,泰晤士河和奥塔哥发现了黄金,导致黄金热潮。大约在这个时候,新西兰开始养羊。英国对羊毛的需求大大推动了新西兰经济。
新西兰和英国之间的经济关系继续扩大。随着制冷的引入,新西兰得以向联合王国供应食品。到 1914 年,新西兰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如果不平等的话。
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扰乱了欧洲的农业生产,增加了对新西兰产品的需求。农业用地价值迅速增加,经济泡沫形成,最终在 1929 年全球经济衰退期间崩溃。许多与农业有关的行业都受到影响,新西兰陷入了经济萧条。
1931 年纳皮尔地震通过对城市重建的投资促进了地区经济。到 1932 年,新西兰政府贬值了该货币,以降低新西兰产品对欧洲进口商的价格。同样在 1932 年,英国和新西兰签署了关于帝国贸易的渥太华协议,这加强了新西兰在英国市场的地位,损害了非帝国竞争者的利益。
1935 年,新当选的工党政府将中央银行(新西兰储备银行)国有化。新政府还制定了支持农业营销、货币贷款的政策,并启动了国家住房计划。
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西兰的经济继续挣扎。到 1960 年代,联合王国开始脱离包括新西兰在内的英联邦伙伴,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
新西兰政府意识到需要实现出口市场多样化,并开始与奥地利进行谈判。1965 年,新西兰-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NAFTA)签署。1983 年,随着经济关系更紧密的协议,自由贸易协定进一步升级。
1973 年至 1984 年间,新西兰因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经济危机和政府管理不善而不堪重负,这些危机造成了通货膨胀上升和失业率增加。
改革
对政府的不满意导致 1984 年选出了一个工党政府。在就职后的几周内,政府进行了全面改革以放松对经济的监管。
政府取消了对利率的控制,开放了金融市场,并于 1985 年浮动了新西兰元。为了支持贸易,政府对贸易组织进行了私有化,降低了关税并取消了进口许可证。
信贷控制的取消导致私营部门借款增加。资产价格急剧上涨,新西兰经济扩张。希望获得更多利润的银行降低了贷款门槛。1987 年,股市崩溃导致许多拖欠还款,银行纷纷遏制贷款,包括提高利率和提高贷款门槛。
从 1984 年起,新西兰元升值,使新西兰出口竞争力降低。农业部门在这些变化中首当其冲,许多农民出售农场并搬到城市。廉价的进口损害了新西兰的制造业。全球经济衰退进一步伤害了新西兰。
开放经济
到九十年代初,年度通货膨胀降至低个位数。经济复苏始于 1991 年底。1998 年短暂的插曲之后,持续强劲的增长,到 2006 年已成为该国有史以来最长和最强的增长期之一。
饥荒者开始多样化经济作物,例如葡萄酒换葡萄。制造业专注于提高效率和出口。随着国际旅行相对成本的下降,旅游业正在逐渐向服务经济转变。
尽管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使新西兰短暂陷入衰退,但与许多其他经济体相比,其影响微不足道。中国和澳大利亚对新西兰产品的强劲需求保持了经济增长。